澳门2024资料免费大全,澳门精准三肖三码三期,2024澳门资料大全免费808,新澳门王中王资料公开,2024年新澳资料免费大全

澳门2024资料免费大全,品鉴|中秋民俗源远流长 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第1张

▲ 黄卓 绘

据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中秋节在唐代初期成为固定节日,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已是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许多中秋民俗时至今日仍为中国人遵循和喜爱。吃月饼、赏月、拜月、采桂花、赏花灯、舞火龙,还有浙江一带的观潮、老北京的迎兔爷……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交融亲情友情,寄托美好祝福,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中秋月圆桂花香


夏建军

澳门2024资料免费大全,品鉴|中秋民俗源远流长 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第2张

▲ 苏州园林桂花香 穆十里 摄

秋高气爽,桂花盛开,芳香醉人,沁人心脾。明代园艺典籍《瓶史月表》中说,桂花为八月花之盟主,因此农历八月又称为桂月。桂花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开花,与中秋有着莫大渊源。在银蟾皎洁、秋风送爽的夜晚,闻着桂花香气赏月,自有一番诗情画意。

桂花,属木樨科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花卉,被列入中国八大香花和十大传统名花。它的品类颇多,以花色分类,白色为银桂,香味淡;橙色为丹桂,香味不浓不淡;黄色为金桂,香味极浓。以品种群来说,主要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彩叶桂五大类。其中,四季桂一年四季几乎月月开放,因此也被人称作月月桂。

桂花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独占三秋,香飘万里,素有“仙客”美称。中国人喜爱桂花,赋予它美好吉祥的寓意,将它看作荣誉、幸福、理想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燕、韩两国君王互赠桂花,以示要和平友好相处。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盛行,盛开于秋天的桂花用来比喻秋试及第,登科被称为“折桂”。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无数歌咏桂花的诗句。唐代诗人张九龄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赞颂春兰、秋桂的芳洁美质。白居易的《有木诗八首·其八》中,“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剪春云绿。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吟出了桂花的花色和花香。李德裕在《山桂》中亦写出桂花的风姿,诗云:“吾爱山中树,繁英满目鲜。临风飘碎锦,映日乱非烟。影入春潭底,香凝月榭前……”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更称赞中秋的桂花是嫦娥赠予人间的礼物:“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宋代朱熹诗中,桂花的黄色与绿色交相辉映,构成秋天一道亮丽的风景。同为宋人的王十朋喜欢桂花,在自家庭院中种植,并挥笔作诗:“丹霄休叹路难通,学取燕山种桂丛。异日天香满亭院,吾庐当似广寒宫。”“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从桂花的色、香、性描写,称其为花中第一流。“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朱淑真的诗意蕴丰厚,写出了书香花香融于一体的美妙境界。两位宋代女词人、女诗人,由咏桂花来表现人的品格,可谓匠心独具。

桂花的样貌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如同含蓄的秋天,其贵在香气,回味悠远。唐代诗人宋之问为桂花香气吸引,写下“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南宋杨万里说桂花是从月宫下凡而来,香气满溢人间:“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清代李渔也说:“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

人们不仅种桂树、赏桂花,还将桂花制作成各种食品。用鲜花、白糖腌渍的糖桂花,可以作为小吃、甜食的辅料。桂花还可制作桂花糕、桂花糯米藕等,也可作为酿酒、泡茶之良品。屈原的《九歌》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诗句,说明古人很早就用桂花浸酒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诗句也让人对桂花酒充满向往。古人认为,常食桂花可驻颜延年,相传彭祖就是因为常食桂花,活到800岁的高寿。现代人认为桂花有药用价值,如冲泡温饮,可以暖胃散寒,缓解胃部不适。

现如今,随着天气转凉,我国多地桂花竞放,迎来赏桂好时节。“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这是郭沫若题写于四川成都桂湖公园的楹联。桂湖公园相传为明代学者杨升庵的旧居,以环湖遍种桂花树而得名。成都广植桂树,据《成都古今记》记载,早在唐宋时期,成都一带每年农历八月都举办桂花会,人们在花市赏桂、买桂,其乐融融。

广西桂林是我国“五大桂花产区”之一,也是中国桂花中心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桂花资源。相传,桂林原是山穷水恶之地,满目荒凉,龙王三公主借用“赶山鞭”和当地人移山凿洞,努力建设山水美景。后来,三公主因积劳成疾去世,人们在她墓地周围种植许多桂花树,不久后桂树成林,桂林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桂花是桂林的市花,桂林市徽上也有桂花的身影。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男女有赠送桂花表达爱慕的传统,“一枝桂花一片心,桂花林中结终身”的情歌流传至今。

桂花同样是江苏苏州、浙江杭州的市花。9月23日在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从运动员入场时全场奏响的“桂花鼓”,到数百名大学生手持金桂,点燃金桂之江,再到主题曲奏响时,现场飘洒仿真桂花花瓣,全场弥漫桂花香气,桂花元素分外抢眼。此外,杭州亚残运会奖牌也取名“桂子”。据了解,桂花在杭州已经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统计,今年全市城区桂花的数量达到约500万株。桂花盛开的时候,整座城市都飘散着浓郁的桂花香。


月饼圆 人团圆


汪 志

澳门2024资料免费大全,品鉴|中秋民俗源远流长 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第3张

▲ 中秋月饼 周志军 摄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丰收饼、团圆饼。现如今,虽然中秋节可供选择的美食越来越多,但月饼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节日必备。古往今来,中秋吃月饼,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一种仪式感,代表了一种家国情怀。制作和品尝圆圆的月饼,寓意团团圆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那么,这种传统美食是怎么走进我们生活的呢?

中秋节,也称月夕、团圆节、八月节等,古时说一年之中,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到了秦汉,秋日祭月与农业收成有了关系。西汉《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在夜晚祭祀月亮。初唐时,秋日祭月成了固定的习俗,人们开始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需有满月应景才好,后来渐渐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代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则有了盛大的活动。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两团圆。

传说月饼之称源自唐朝:一年中秋节,唐高祖李渊与文武百官在一起欢度中秋并赏月,有经丝绸之路来大唐经商的西域商人献上一种好吃的圆饼,唐高祖看着这漂亮的圆饼,觉得跟空中升起的明月有些相似,便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并现场将圆饼赏赐群臣同吃,大家都称赞圆饼非常好吃,从那以后,每到八月十五,大家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池对饮赏月,唐玄宗嫌胡饼这个名字不太雅致,便问杨贵妃可否另取一个名字。此时月光洒在楼阁亭台上,也落在美人的掌心,杨贵妃说不如叫月饼,于是,月饼这一叫法开始从宫廷内流出……当然,以上只是民间故事,其实,中秋的正式节日化和月饼名称的出现都是唐朝以后的事了。月饼之名真正有记载是在宋代,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则最早将月饼作为一个饼食种类记载下来。不过,月饼直到明代之前都未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直到明清时,从北方到南方,从宫廷到民间,才有了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中秋吃月饼才更加普及。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代宦官刘若愚所作《酌中志》也记载:“自(八月)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可见,到明代时,月饼已经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物了,而且只在中秋节才能吃到,其样式也有了变化,心灵手巧的饼师会在饼上制作一些图案或文字烘托吉祥的祈愿。清代同样有很多关于月饼的记载,据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八月初十日、八月十三日两天,令妃、愉妃就用去“八百个”月饼。清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在《清嘉录》中介绍,杭州一带有习俗,“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燕京岁时记》更断言:“月饼到处皆有,唯独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晚清时期曾任江南县令的沈兆褆,则以诗句道出了中秋节一家人相聚共餐时的情景——盘中有新鲜的瓜果,有如月的香甜月饼。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末时期的月饼,所用馅料也有了很大变化,清末学官杨光辅在《淞南采府》里说“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那时的月饼和今天我们吃到的月饼口味已颇为相似。而现如今的月饼,无论样式还是内馅,都有着前人难以想象的繁复: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等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尽管各地物候、民俗各有不同,尽管经过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但月饼作为中秋节符号的地位没有改变,也仍然是节日期间亲友互赠的重要礼品。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流传下来的节日或食物都携带着历史和民族的基因,并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被后世赋予深厚情感与人文内涵。中秋月饼尤其如此,“月饼圆,人团圆”,圆满团圆的寓意,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爱与思念,都随着那美味可口的月饼,融入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家庭、每个人的心里。


读红楼 品中秋


郑学富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亲人团圆,把盏赏月,其乐融融;朋友相聚,品酒吟诗,寄托怀乡思亲之情。通过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关于贾府欢度中秋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秋节的习俗与典故。


馈赠月饼


《红楼梦》第75回: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吩咐佩凤道:“你请你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贾母又道:“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

第76回:……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自唐代始,吃月饼成为中秋节节日食俗,象征着团圆和睦。北宋时流行于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明清时期,中秋吃月饼成为民间的普遍习俗,并在亲戚间相互馈赠。《燕京岁时记》说:“每届中秋,府弟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贾府过中秋,美食佳肴丰盛,但月饼、西瓜必不可少。贾府吃的月饼是来自宫廷的“内造瓜仁油松穰(瓤)月饼”,《随园食单》记载,其具体制作方法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有点今日五仁月饼的意思。


拜祭月亮


《红楼梦》第75回: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红楼梦》描写“一干女客”拜祭月亮,体现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古语。中秋祭拜月亮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人们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是祈求月神降福人间,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女客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团圆赏月


《红楼梦》第75回: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上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贾母且在嘉荫堂中吃茶少歇,说些闲话。一时,人回:“都齐备了。”贾母方扶着人上山来……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其内容融入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包括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在内的很多神话传说,赋予中秋文化瑰丽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太平广记》里描写了唐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开元年间的中秋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该曲风靡一时,至今仍为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赞叹:“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到了宋朝,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已蔚然成风。《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燕京岁时记》说:“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红楼梦》第75回: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中秋的月亮,清澈、明亮、圆润,象征着团圆,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在团圆节把盏饮乐,搞一些娱乐活动,全家说说笑笑,不分长幼,是惯常的习俗。贾府也是如此,这里玩的好像是“飞花令”游戏。平日里严肃的贾政,为了让贾母高兴,还讲了一个“怕老婆”的笑话。书中后面又写道,贾府上下一直狂欢至二更,男人方才散去。而贾母与众媳妇等又重新入座,团团围坐赏月,还命人吹笛助兴。


“牛渚玩月”


《红楼梦》第76回: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黛玉、湘云见息了灯,湘云笑道:“倒是她们睡了好。咱们就在这卷棚底下赏这水、月如何?”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湘云听说,恐怕黛玉又伤感起来,忙道:“休说这些闲话,咱们且联诗。”

中秋之夜,贾府的女人们一直狂欢到四更天,方才各自散去。而此时,林黛玉和史湘云二人仍未去睡觉,而是别有一番情趣,临水赏月联诗。两个寄人篱下的表小姐,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咏诗抒怀、互相慰藉,表达了她们孑然一身、飘零孤寂的身世之慨。两位才情出众的绝代佳人中秋夜赏月联诗,犹似晋代的“牛渚玩月”之雅。据《晋书》记载,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镇西将军谢尚,镇守金陵牛渚。中秋之夜,他泛舟牛渚江上赏月,听到一条船上有人在咏诗。他驻听良久,大加赞赏,便邀来叙谈,此人即是穷书生袁宏。二人身份悬殊,却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至天明。袁宏得到谢尚赞誉,从此声名大振。开元十五年(727年)秋天,李白途经金陵,在牛渚饮酒赏月,听说此段佳话,遂作《夜泊牛渚怀古》,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十六追月


《红楼梦》第76回:贾母睁眼笑道:“我不困,白闭闭眼养神。你们只管说,我听着呢。”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也不辜负这月色。”

这段描述的是民间的“十六追月”习俗。在岭南一带,中秋节前一天的八月十四叫“迎月”,八月十五叫“赏月”,八月十六叫“追月”。所谓“追月”,指的是过了十五,兴犹未尽,于是在次日晚上,邀亲朋好友品酒赏月、吟诗作对。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香港现在还流行“十六追月”之俗。香港特区政府早年制定假日制度,规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公众才放假一天。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在《香港的“追月”习俗》一文中记述:“如是观赏一夜,余兴未尽,于是十六日晚上,不少人扶老携幼,带着帐篷灯具、美酒佳肴,还有新款的‘迷你月饼’,来到度假村或海滩,坐在一起,听涛赏月,品酒谈笑。还有人点燃蜡烛,排成各种图案,在海滩上拜月。月光烛光,天空大海,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中秋赏桂


《红楼梦》第76回: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

中秋时节,正是丹桂飘香之际,自古就有“中秋赏桂”的风俗。传说月中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明代诗人刘珝《中秋赏桂》诗曰:“秋风瑟瑟天宇清,三五良宵秋气平。嫦娥捧出玉台镜,山河大地增光明。广寒仿佛开宫殿,桂影团团月中见。”桂花有崇高、美好、吉祥的寓意,古人把金榜题名比喻为“蟾宫折桂”,把优秀子孙誉为“桂子兰孙”,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食”。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品尝用桂花制作的糕点糖果,饮用桂花酒,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23年9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中秋民俗源远流长 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 ↓ ↓ ↓ ↓ ↓ ↓ ↓ ↓

澳门2024资料免费大全,品鉴|中秋民俗源远流长 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第4张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