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澳门精准正版资料63期,2024最新奥马免费资料生肖卡,2024澳门正板资料大全免费2024,2024年澳门精准资料大全,2024澳门最准的资料免费大全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达到940万辆、同比增长36.5%,连续9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1位,中国整体汽车市场规模也将历史性突破3000万辆大关。

反观2023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市场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主要市场份额向少数巨头集中,生态型新势力华为问界全面发力,小米汽车也已吹响进军的号角,给原本混乱的竞争格局增加了更多变数。

进入到2024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深度变革期,市场渗透率有望冲击45%-50%的新高度,中国汽车市场即将迎来全面新能源化的新时代。

预计2024年将是一个多极化竞争的年份,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扩大或巩固战果,大家基于不同的战略意图和驱动力,躬身入局、卷入洪流。

为了帮助行业人士理清方向,洞察未来,电车人于2024年1月2日晚8点,举办了一场“2024年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市场10大展望”线上直播活动,吸引了数百位整车、核心零部件、投资机构及产业链相关中高层参与,以下内容根据直播内容整理,供行业人士探讨和交流。

2024澳门精准正版资料63期,展望2024: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市场10大趋势  第1张

展望01

市场规模前瞻,

全面新能源化趋势加速形成

第1个展望是汽车市场规模前瞻,中汽协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3100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150万辆,渗透率37.1%,同比增长20%,增幅相较于2023年的36.5%,将进一步减缓。

我们以中汽协预测数据为基础,加入三个可能改变或加速趋势的变量。一是自主品牌的电代油,大家可以明显看到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对燃油车市场的强攻势头,2024年将会有大量纯电和插混的新车型推出,势必会对燃油车市场份额发起更猛烈的冲击。

二是合资品牌油换电,合资品牌的销量经历了2023年的大幅下滑,2024年他们将加快新能源车型的推出速度,主攻新能源市场,主动放弃燃油车市场,这种主动退缩,将导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三是强势车企的战略选择,大家可以看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还是不错的,主要是由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吉利、长安等核心车企在推动。

这些有实力的车企的战略选择会影响和改变整个市场格局,导致大家都被卷进来,因此,我们认为车企的战略和竞争会驱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高。

展望02

车企战国迷局,

谁将是2024年的新卷王?

第2个展望是车企竞争格局,过去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中国新能源车企竞争格局进入到春秋、战国的哪个阶段?春秋阶段的小国家很多,大家各玩各的,还没有短兵相接,等到了战国以后就开始出现一些巨头开始整合周边的小国家。

那么回到车企的竞争格局上,2023年的趋势就很明显,前5名车企实力比较强,拿到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且增幅领先,5名以外的车企表现相对较弱。
2023年车企战国时代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但这还不是一个稳定的格局,因为目前还有很多车企没有真正发力,甚至还有一些产业巨头正在进入这个行业,包括增量较大的海外市场也会对国内市场竞争形成一些影响,所以这个格局其实还存在变数。
2024年会有哪些车企会带头卷呢?我们觉得要带头卷的话,首先要有实力和能力,其次要有意愿,就是愿意去卷,有卷的需求。
第1个可能带头的是比亚迪,2023年比亚迪销售300万辆的目标已经达成,今年预计还会继续挑战新高,因为在这个行业里不进则退,要想保住市场份额就必须拼尽全力、主动出击。
第2个是奇瑞汽车,奇瑞董事长及核心团队已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2024年不客气了,会有大量的新能源车型推出。
过去两年奇瑞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因缺乏优秀的新能源车型,导致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江湖地位不是很高。
虽然目前决心很大,但毕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错失开局,奇瑞新能源汽车在产品定义、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表现如何还是需要观察的。
第3个是长安汽车,长安做为央企的代表,是不大可能为了销量而放弃利润的,所以他们的策略上更多是在做产业布局,包括跟上游电芯和材料企业的合作,海外基地的布局,跟华为成立合资公司等等。
通过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产业链进行更深层次的布局,来构建自己的长期竞争优势,短期内我们觉的长安会参与卷,但是应该不会带头卷。
第4个是吉利汽车,吉利汽车2023年销售汽车168万辆,2024年的目标是190万辆,增幅仅13%,整体增长目标不算大;2023年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销售48.7万辆,2024年目标增长66%。
类似情况对比可见,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三家燃油车绝对销量比较高的车企,2024年的战略更多的是通过实现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弥补燃油车销量下滑的损失;或者说重点把自己的燃油车用户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用户。
第5个是理想汽车,理想汽车2023年销量超37万辆,并且宣布2024年销量目标为80万辆,说明理想有更大的想法,但如果产品再往高端车型去走,是很难实现销量翻一番的目标。
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初创车企在发展初期能够实现10万辆、20万辆的翻倍增长,但当销量达到40万辆级别的时候就很难往上翻倍增长了,这应该跟车型数量增多后,新车上市成功率下降,同时系统能力要求大幅提升有关,看理想能否打破这个魔咒。
如果理想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并扩大战果,一如既往地成功推出更低价位、更大用户群的上量车型,比如L6等,或将有力地冲击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帮助理想拿下8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
第6个是鸿蒙智行,也就是华为的汽车生态,目前有问界和智界两大品牌,问界M7从2023年10月开始发力,成为中大型SUV里的新卷王,问界的战略感觉有点像摸着理想过河。
但是实际上和理想又有些差异化,因为技术实力和产业布局方面比理想更强,品牌溢价能力更好,两者完全可以并驾齐驱,共同做大市场。
展望03

抢滩细分市场,

30万元高增长,20万元成焦点

第3个展望是抢滩细分市场,从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来看,近几年3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的份额是持续增长的,预计2023年3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销量将达到300万辆。

这个市场充满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BBA牢牢控制着这个市场,新能源车企理想、华为、腾势等都在这个市场里有不错的表现,主要是由于豪华车市场有扩容的增量机会,同时也有替代存量燃油车的机会,要看谁更有实力、能抓住这个机会。
另外一个重要细分市场20万元级别,目前各主要细分市场均已被实力强劲的车企把持,比如5万元的A00级市场五菱称王、10-15万元级的A0、A级市场比亚迪称王。
目前来看高低两端的市场格局相对清晰,但是中间这部分15-20万元和20-30万元价格段的格局是比较混乱的。
目前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自主高端品牌价格开始往下走,比如极氪和智己的新车型,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持续降低,30万元级的车型已经下探到20万元区间。
20万元是年轻人首次购车的天花板,也是中年人二次购车的起点,覆盖更多的用户人群,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2024年一个确定的趋势,就是20万元级别的车型将成为竞争的新焦点。
展望04
纯电轿车攻坚,
车市战略高地,少数玩家的游戏
第4个展望是纯电轿车攻坚,纯电轿车是比较难做的细分市场,是燃油车的最后堡垒,是车市的战略高地,做好它需要有很强的技术积累和巨额的研发投入,用户体验的要求也非常高,在做到高品质、高性能的同时,也要做好成本控制和品牌打造。
像长城汽车年销100万辆了,至今仍然重点耕耘SUV市场,对轿车市场仍保持谨慎发展的态度,这一波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哪吒、高合、威马、天际、赛力斯等都是从SUV切入市场的。
小米的首款车型选择了从纯电轿车突破,如果能在这个最难啃的市场挑战成功并且形成系统优势的话,那未来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发力,都有很好的基础。
纯电轿车市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的攻坚战,谁能把这个市场攻下来、站住脚,那未来就会占据很好的战略位置。毋容置疑,纯电轿车市场的竞争也将异常惨烈,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
展望05
MPV的平民化,

让大空间重回三线城市

第5个展望是MPV的平民化,新能源汽车把整个MPV市场带火,当然最火的还是中高端MPV车型,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技术解决了MPV高端化的问题,像动力系统、用户体验和智能化应用等方面,所以出现了像腾势D9、岚图梦想家和小鹏X9等表现优秀的车型,目前主要市场在一二线城市。
中国MPV市场在2016年达到销量最高峰250万辆,但主要以A0级和A级的中低端乘商两用车型为主。
过去几年,因为燃油车技术升级和消费升级导致这个市场持续萎缩到100万辆左右。MPV车型的大空间优势是非常明确、清晰和刚性的用户需求,只是由于还没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供给。
现在来看,电动化、智能化技术重新定义MPV,率先在高端新能源MPV市场实现突破,会把整个MPV市场给激活,而且不只是在中高端的市场,可能在中低端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价值。
我们认为MPV这个阶段先从高端突破,然后再通过技术平权,往中低端市场走,这样会把用户对大空间的需求重新带回三线及以下城市。
展望06
卡车定义革命,

打通全链条、构建新生态是颠覆之战

第6个展望是卡车定义革命,新能源卡车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城市物流车为主的那一波企业靠着国家补贴才去做的这个市场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实力偏弱的专用车企业。

第二阶段是有产业和技术背景的创业者出来做新能源卡车,主要依托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变革的机会,但从目前进展来看,并不是很乐观。

第三阶段进入者更注重卡车生态的打通,从终端运营、用车场景、物流公司和运力平台等角度切入市场,同时也整合了最新阶段的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

我们觉得只是从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角度去颠覆传统商用车巨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技术会迅速变成行业公用资源,不只是在产品定义层面去突破,更重要的是在商业模式上实现颠覆。

要打破原来卡车企业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的成熟逻辑。如果还是用这种逻辑做的话,传统卡车巨头的资源肯定更强,他们一定会追上来,除非把这种逻辑打破。

不像乘用车是个消费品,卡车的本质是生产工具,是非常依赖商业模式去锁定这个链条的,所以它是有机会的,但机会窗口也不会很长,可能也就三五年左右。
所以在这个阶段,新企业可以充分的试错、充分的创新和探索,一旦形成生态就会更高效率的运作,这样的话它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势力,所以打通产业链条,能够构建新生态的机会,这也是一个颠覆性的机会。
展望07
动力电池权力反转,
车企开始主导动力电池定义
第7个展望是动力电池权力反转,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强的产业生态,动力电池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但还未到终局。
新能源车企是整个产业链的大龙头,车企格局的变化会对动力电池的格局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2023年最新趋势看,随着动力电池产业的产能过剩,新能源车企销量规模大幅提升,车企正在逐步掌握动力电池产业的话语权,除了逐步主导动力电池的产品定义,同时也开始推广扶持自己的动力电池品牌。
部分排名靠后的电池企业也在积极拥抱车企,海外布局,参与到了全球知名车企的供应链布局中,所以未来动力电池仍存在着变局的可能。

展望08

高阶智驾试水,

规则和责任落地,成效仍需时日
第8个展望是高阶智驾试水,2023年11月17日,工信部、公安部、住建部、交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这个政策为自动驾驶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随后,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城市陆续有车企拿到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目前试点工作率先在道路设施基础完善、经济实力较强的一线核心城市的限定区域展开。
当地核心车企与地方政府成为试点工作的主导者和支持者,预计通过一个阶段的试点后,通过经验总结和监管措施完善,很快会扩大试点范围到新一线、甚至二三线城市,自动驾驶在法规保障和政府支持下,将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但这个过程未必会一帆风顺,还存在着反复的过程,因为技术完善、法规完善、市场教育和商业化跑通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望09
生态造车入场,

手机+家电+电车,资源+资本+组织

第9个展望是生态造车入场,华为已经入场几年时间了,中间也经历过调整然后重回到舞台中央,商业模式日趋完善,小米也通过技术发布会展示了首款产品,但是销售服务和生态体系还没有展开。

在产品定义层面,这两家企业都有足够强的能力和认知,对终端消费市场也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他们能够看得清手机和家电,那么也应该能够看得清电车。

华为和小米更厉害的是在资源、资本和组织层面,资源包括了他们的客户、渠道和服务体系等。

他们还拥有很强的资本能力,造车的第一阶段的竞争几乎不需要融资,自身业务巨大的体量就可以支撑初期的发展,短期内也不会像其他新车企担心资本的问题,如果想要融资的话,他们的社会信用和产业背景对资本的调动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组织的优势是尤其重要的,手机是亿台级的体量、家电是大几千万台级的体量、电车是千万台级的体量,手机和家电是经过拼杀和淘汰战后的市场,已经是全球化竞争的终局阶段,他们的组织已经进化到了更高级的阶段,会比未经充分竞争和惨烈淘汰的传统车企的组织更强大、更系统和更敏捷。

比如对市场的判断、竞争策略的选择、对核心人才的选择能力、产品迭代的速度、产业布局的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纠正错误的能力、有效的激励体系等这些都是组织能力的体现,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的杀手锏,也是他们的长期竞争力。
所以,现阶段不用太在意他们某一产品的表现,要重点关注的是他们在适应汽车产业过程中,组织进化和迭代的速度,这也是传统车企应该重点学习和需要提升的地方。
展望10
出海机遇挑战,
选择大于努力,定位决定地位

第10个展望是出海机遇挑战,汽车出海不只是车企出海,供应链、经销商、二手车商、充电桩、电池回收、专业服务商等等也都在出海,未来全产业链都会出海,就像是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大家都会去海外开拓新市场、寻求新机会。

但是从战略上来看,大家还是要对全球汽车市场上做一些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而不是盲区跟风出海,否则很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者陷入困局之中。
汽车是人类出行的交通工具,人口的数量决定了潜在的汽车市场规模,比如亚洲就是很好的汽车市场,亚洲拥有全球接近60%的人口,现在大家都争相进军去欧洲市场,但欧洲有自己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进军欧洲的阻力会比较大,特别是在西欧主要汽车强国,市场风险也会比较高。
还有一点就是出海根据地的战略选择,具体要重点做哪个地区和国家,要不要根据这些国家的特点去定向开发新车型,比如非洲需要什么样的车型,肯定与亚洲需求不同。
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数车企还是停留在左舵换右舵阶段,很少能像特斯拉那样起步就做全球化的车型,如果不能专门针对海外市场开发新车型,没有深入理解当地用户需求的话,只是非常浅层次的贸易出海,实际上很快将是红海一片,很多缺乏实力和持续投入能力的车企,很容易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