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澳门精准免费资料查看,新澳门彩4949历史记录,新奥彩资料免费全公开,2024澳门特马今晚开奖,新奥门资料免费2024年

新澳门精准免费资料查看_文化“两创”纵横谈|让“流动的文化”润泽运河两岸百姓  第1张

6月19日航拍的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河北段的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被列入其中。十年来,保护、传承、利用带来的变与不变,在中国大运河两岸不断演绎。如今,古老的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作为“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和底蕴,与当下运河沿岸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密切相关。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加强运河文化学术研究、深刻揭示运河精神基因、持续提炼运河时代价值、努力焕发运河文化遗产活力,既是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更是切实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实际路径。

“河流只有一个使命:往下流,一直往下,流向大海。”劳伦斯·C·史密斯在《河流是部文明史》中这样写道。

然而,与自然河流不同,运河的使命更为深远。作为一条主要由人工开凿的河道,中国大运河更加鲜活地演绎着人和自然的互动史,其终极使命是“融通惠泽”、润泽“人心”。

悠悠运河,生生不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开放胸怀、放眼世界,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发扬大运河文化,不断获得滋养、汲取前行动力。

新澳门精准免费资料查看_文化“两创”纵横谈|让“流动的文化”润泽运河两岸百姓  第2张

6月22日,一艘游船驶过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 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凝聚家国情怀

大运河镌刻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

河流对文明进程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一方面,河流提供了水资源和交通方式,使人类的繁衍与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河流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屏障,能够催生民族文化认同,对政治经济发展,对人口迁徙、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造成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和运河开通息息相关。这是由河流与城市发展规律决定的。世界范围内,历史悠久的大城市不是在河边就是在港口,比如东京、纽约、伦敦、巴黎……而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比如长安、洛阳、金陵、汴梁、杭州、北京等亦是如此。

运河是国家意志和经济延展的动脉。中国大运河是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始于春秋,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明清,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隋唐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狭义上的大运河,主要指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河北段主河道总长530余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17个县(市、区),是连接雄安、承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历史上,河北的古运河还包括太行古运河、曹魏运河、永济渠、通惠河及通往天津的白河(潮白河)水系,持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下“至今千里赖通波”的诗句,认为隋炀帝开挖运河功劳很大。陈寅恪等史学家认为,通济渠、永济渠从中原腹地伸向神州大地,财富沿运河向中心汇集。中原同江南、河北和关中地区连接起来,这一交通动脉以空前的包容与博大重塑山河大地,再造“大一统”。

“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经济史学者全汉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分析了《旧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大量典籍中关于运河的史料后,得出这一结论。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多元融合之河。1129年,金女真控制河北地区,运河沿线成为“猛安谋克”(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有时也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首选之地。至今,运河沿岸一些村庄家谱记载祖先为金人。漕运是封建王朝解决粮食供给、国库存储的依靠。元代的京杭大运河,以漕运支撑了元大都的战略地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凝聚。清代漕运发达,皇帝沿运河南巡,对东部繁荣地区加强统治。

大运河,有效推动不同地域文化交流。诸方文化通过运河而汇聚,运河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海盐之路等百货流通的南北通道。

所以说,中国大运河是一部千年文明史册,以其为纽带形成的深厚文化,囊括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民俗、文学、科技、移民等多方面的元素。千百年来,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衍生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更滋养和塑造着一方百姓的人文品性和精神家园。

新澳门精准免费资料查看_文化“两创”纵横谈|让“流动的文化”润泽运河两岸百姓  第3张

8月2日,游客在沧州市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参观,感受大运河文化的魅力。 新华社发

彰显民族智慧

大运河讲述中华民族“治水”历史

8月5日,柬埔寨民众燃放烟花、敲锣打鼓,庆祝中国援建的德崇富南运河破土动工。这条运河预计4年后竣工,全长180公里,将把湄公河和泰国湾的柬埔寨海岸连在一起,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从渔猎到治水,从疏浚到驯导,从逐水而索到沿河而居,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利用……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水相处的曲折历史。运河的开通,对于运输、商业乃至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起到重要作用,形成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

河北境内大运河肇始于东汉末年。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北征邺城(今临漳)。翌年,兴建白沟水运工程。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开渠引漳过邺入白沟,转通黄河,渠名为“利漕渠”,随后又修建“平虏渠”“泉州渠”,首次使黄河以北的运河与河南诸河相通。

隋大业四年(608年)春,“开永济渠”。永济渠,是今河北大运河基础河段。元代运河裁弯取直,京杭大运河正式形成。

此后,历代均进行疏浚、整治,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具有较强通航能力。

目前,大运河河北段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历史风貌,保留了古码头、古险工、古碑刻等遗址,留下我国古人治水治河的深邃思考。如果穿越回数百年前,你或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

元朝时,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异域人,端坐在书桌前,用汉字奋笔疾书,整理关于中国水利的巨著《河防通议》。他就是真定人,来自大食的瞻思,元好问的再传弟子,其祖上是宋末元初迁居中国的移民。这本著作记述了河道形势、河防水汛、泥沙土脉、河工结构、材料和计算方法以及施工、管理等规章制度。其记述运用了数学思维,准确而详尽,便于后人借鉴模仿学习。

有形的遗迹和沉甸甸的历史记载,共同讲述着中国人既顺其自然又发挥能动性的智慧和毅力。

红庙村金门闸、捷地分洪设施、连镇谢家坝、油坊码头遗址及险工、景县华家口险工……在运河航运时期,一代代中国人不懈努力,修筑减河、减坝、水闸、枢纽等各种水利工程,以此来调剂水量、调节航深、排泄沥涝、改良盐碱地、蓄水灌溉,其选址、设计、施工均具有非凡的科学性。

如今,大运河河北段沿线堤岸闸坝,有的已成为遗址,有的仍发挥着作用,这些古老的水利设施和自然弯道一起,见证和凝聚着祖先的无穷智慧,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今天提供着借鉴。

新澳门精准免费资料查看_文化“两创”纵横谈|让“流动的文化”润泽运河两岸百姓  第4张

馆陶境内古永济渠遗址。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展望“黄金水道”

大运河贯通南北润泽沿岸

无论是兴建白沟,还是开凿永济渠,以及后世南北贯通、裁弯取直……其中,始终有两个关键词:漕运、航道。作为重大国家事务,漕运是古代中国这个农业国度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之一。

“流水一响,金银万两”。大运河河北段一直是漕运干线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货币经济运行的血脉。当年,清王朝设在北京户部和工部的两大中央造币厂宝泉局、宝源局所需要的铜铅锌等造币材料,都是从遥远的云南、贵州、湖南等地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

大运河,是古代邮驿、商贸物流、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元明以来,渤海之滨长芦盐场的海盐,沿潮白河、蓟运河经过香河运送至通州、北京。安徽、福建等地茶叶经运河抵河北,以供茶马互市之需。近年,黄骅海丰镇考古发掘出宋金海运仓储遗址,显示这里是北方瓷器重要的出海口,邢窑、井陉窑、磁州窑、定窑等窑口的瓷器汇集于此,在此扬帆出海走向世界。

大运河贯通南北,是一条“黄金水道”,孕育和发展了沿线城镇,哺育着运河儿女。

明清时期,沧州漕运繁荣,两岸商品集散地迅速发展,吴桥、东光、南皮、泊头、青县等沿河而兴。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河间通判署于泊头,每日里码头停泊货船达百艘,成为辐射百里的商贾重镇。明清两代,每年仅漕粮有约400万石经沧州运至北京,客商往来不分昼夜。

大名县金滩镇原是卫河渡口,称“小滩”。《小滩镇浮桥记》载:“户口近万家,水所经道也。”隋唐在此设粮仓,元朝设漕运督办。明代户部分司、巡检司、税课司在此,镇内粮坊、银号、当铺、车马店、饭馆等店铺近百家。

从水系来说,河北境内大运河分属于海河水系的北运河系和漳卫南运河系,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当年,从邯郸、石家庄可乘船到天津。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河北棉花之出产及贩运》记载,滹沱河石家庄至献县段可通航载千包棉花以上的大船达天津。《河北航运史》记载,1948年泊头就有木船231艘、载重13205吨,超过滏阳河、滹沱河、子牙河航线的总和。

2022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联互通试验通航仪式在京冀交界的杨洼船闸举行。这是《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旅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等领域“1+6+1”省级规划体系的工作实践之一。

一水如带,蜿蜒千里。航运往来的繁盛、依水而居的民生图景,召唤着“直挂云帆济沧海”。

绽放新时代光彩

运河文化生生不息迎蝶变

大运河河北段,是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积淀着丰厚的文化遗产。

“科举创,英才众”。人才选拔体系,是全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中非常推崇的部分。

在大运河河北段,当你坐上游船,尽可遐想戏曲里明清两代的科举考生形象。他们来自各地,大都乘船前往考试,很多人最终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其中,在明朝文人归有光40年的科考生涯中,仅京杭大运河就见证了他25年的会试历程。他在《己未会试杂记》等作品中记录了沿运河赴试途中的见闻。

运河润泽,文脉绵长。曹操父子、“建安七子”、蔡文姬等留下的千古诗文;西晋固安才子张华编纂的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清代沧州才子纪昀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所著《阅微草堂笔记》……都记载了不少运河故事与传奇。

千百年来,运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保留和形成丰富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项目59项、市级项目190项,其中包括义昌永冬菜制作技艺、手工制香制作技艺等“运河非遗”。不要小看了冬菜,当年这冬菜远走东南亚,为缅甸百姓所喜爱……

创新创造,是文明绵延繁盛的动力。如今,运河沿线许多非遗传承人积极创新,不断推动古老技艺焕发新光彩。河北各地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方式传承弘扬运河文化。加强运河沿岸博物馆和展览展示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地方建设运河文化博物馆,利用运河两岸相关建筑改造成运河文化展馆等。

文旅融合,宜居乐居。目前,大运河河北段活力无限。河北积极挖掘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盘活运河资源,发展航运、旅游等产业,重点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打造沧州南川老街、董子文化园等主题游景区,展示大运河古韵新貌,赋能振兴发展,赋彩美好生活。

一泓碧波,千古文脉。赏运河风景、听运河故事、品运河文化、传运河精神。如今,大运河如一条蓝绿交织的彩带,穿越燕赵大地,奔腾流淌在中国东部,贯通南北。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修复,部分河段实现旅游通航,千年运河迎来蝶变,续写着时代华章。(戴建兵)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